唯象气功与 现代科学相容性初探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 佘振苏
1.量子态与经典粒子观的变化
2.阿斯贝克实验与物理局域观的变化
3.物理实在观的变化
4.量子物理学与意识学
5.意识学与气场学
中国传统气功是一个庞大的,完整的,实用的,严谨的学术知识体系。中国传统气功探求人类生存的奥秘,大自然运转变化的奥秘。这一研究活动以人类的意识思维活动为中心,以客观效果为准则,以自然和谐圆满为目标。中国传统气功起源于人类发展的初期,从多个方面作用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并将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即物质运动与精神活动相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的主要关口,发挥其深刻的作用。
严新气功是中国传统气功的当代杰出代表。在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气功的传统性的同时,严新大师致力于气功的科学性探讨,致力于宣传中国传统气功“以德为本”的原则的现代含义,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气功从精神上、文化上、艺术上、物质上等多方面地造福于人类,致力于推动人类气功新文化的建立。这一气功活动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既包含了一般意义上的呼吸导引、强身健体等人类健康事业的基本需要,也包括多方面与人类现代文化密切相关的学术性探讨研究。在人类发展的当代,科学文化艺术已成为人类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现代气功科学理论也是气功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气功学术研究是气功修炼探求在新时期天人合一、自然人类谐存的重要内容。
现代气功科学理论首先需要解决气功现象与现代科学理论的相容性。目前,多数人们对两者的相容性持怀疑态度。对此,我们认为,一方面需要人们对现代科学前沿理论进行一定的全面的、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对现代科学中涉及到复杂系统、生命系统的最新研究作必要的总结,才能作出有价值的判断;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家参与气功的一些实际修炼,在修炼中认识气功现象的真实性,不断掌握气功现象的规律。作者在实际参加了严新气功的修炼活动以来,不断感受到眼界大开,思路更阔。带着新的思路,来重新审视现代科学的基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特别是它们的公共基础,量子物理学,发现现代科学与气功现象(包括一些特殊功能现象)之间,不但没有矛盾,而且在本质上是相容的、相补的、一致的。在这里,介绍个人的一部分想法,与科学界同行及气功界同道共同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的未来,皆有重要的价值。
本世纪初产生的现代物理学——相对论与量子论,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相对论统一了时间与空间,物质与能量;而量子论更向人们提示,在微观世界这个宇宙层次,物理规律与人们在经典物理框架下的习惯思维产物明显不同。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应用,直接导致了20世纪后叶的全方位的科学和技术
的进步。上至宇宙星系的演化,下至基本粒子的结构,由于物理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导致的计算机的应用,以及由于化学与物理的发展而导致的微观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这场变化还在不断深入,不断涉及到人们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对人类自身的文明发展的认识,对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在这里,我们将对20世纪新科学的基础,即量子论的物理含义进行一定的更进一步的分析,并结合70年代以来非线性科学发展的一些成果,对物质与精神,对意识,对生命系统发展的规律(包括人体科学、医学、人类健康学等)进行一些探讨。希望对中国传统气功中的气的概念的现代科学含义提出一些讨论意见。作者认为,进一步的讨论在人们对科学本身的认识上,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1.量子态与经典粒子观的变化
20世纪以前的物理学,几乎完全局限于可观察到的世界。经典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比如行星、气体、导线、磁铁,皆是可观察到的物体。这些物体彼此独立,也独立于研究者。“可观察”在这里的意思是这些物体的行为、性质,可以借助于另一类物质,即光,作为中间媒质来研究,而研究本身不会对物体的客观存在、行为产生影响。这一基本的物理实在观在量子物理的实验和解释中引起众所周知的混乱。微观系统,如原子内部的组成部分,电子与原子核中的质子或中子,仅仅是处在一定的所谓“量子态”,至于在某一时刻,粒子的确定位置在理论上是无法在不受扰动的情况下被精确测量的,或者说,如果一定要精确测定电子在此刻的位置,那么对下一时刻电子的位置就完全失去了控制;换句话说,电子在此刻的速度是无法精确测定的。这就是著名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在讨论许多量子现象时,人们不得不放弃诸如电子的“轨道”这些在经典物理动力学中应用广泛的概念。当然,在某些物理条件下(例如在威尔逊气泡室里),电子轨道仍然是近似可测的。在许多物理化学过程中,电子轨道也可以作为一种近似图象,来指导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但是,在更多的应用中,尤其是在涉及到研究有高度自主结构的系统时,就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
从理论上说,微观系统的量子态由波函数来描述,这是量子物理的基本数学表述。波函数的振幅决定了微观系统在宏观上表现出来的统计分布行为(如电子密度)。描写波函数的其他数学量,如振动频率及相位,更是刻划微观量子态演化的重要变量。它们决定了微观系统的演化主要以波动传播的方式进行。演化的结果则通过振幅的空间分布来表达。这种表达,在认识的现阶段,是统计的。我们将这种统计的分布,概括称为量子态。一般来说,波函数振幅的空间分布是非局域的,即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空间不同的地点。我们将这称为量子态的非局域性。在具体的物理条件下,量子态的空间分布可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表现出近似的局域性;但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非局域性。对非局域性表现明显的系统而言,粒子轨道的概念就必须放弃。
在一些有高度结构的系统中,如生物大分子、生命体等系统.长程有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由于长程有序,系统表现出特殊的功能。那么,长程有序的物理基础是什么?我们认为,可能与量子态的非局域性有关。这个猜想,首先来自于对一些量子物理现象的观察。以著名的超流现象为例,加以说明。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氦原子(玻色子)之间的量子相互作用导致了一种长程有序的量子态,使在宏观尺度上,部分系统(即超流体部分)与其他部分(普通流体部分)脱离作用,以整块流体的方式运动。正是这种整体性,这种长程有序性,才产生了无粘性,无耗散的特殊状态。这样的现象,在经典物理把宏观系统看为微观粒子的机械组合的框架下,是无法接收的。因为作机械运动的微观粒子不能避免碰撞,而碰撞将导致运动的杂乱无章,导致耗散,导致流体的粘性。进入量子长程有序态是由于在氦原子系统存在这样使整体能量优化的状态(系统量子基态),而系统的演化一般总是朝着整体能量优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的低温,使这一演化趋势能克服杂乱无章的运动而有所表现。这里,作为描写微观运动的公理,认识到微观粒子本来是相互联系的,系统本来应该是由一整体波函数来描述,系统本来应该朝着整体能量优化的方向演化,那么,导出以上的超流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量子物理的独特的运动规律,人们有必要追随量子物理的内在逻辑和其内在思维方法,这对于理解微观系统的运动规律,是一条捷径。
由于量子物理学的许多性质(如自旋)和过程(粒子的运动)在经典物理的概念体系下很不直观,导致了对量子物理的解释的争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现在仍在继续。但量子物理学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从多个方面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现在有必要从这些应用中反过来审查量子物理的基本解释,中间可能有一些独特的提示。以上这几条微观运动的公理,适用于在特殊状态下形成的有高度结构的复杂大分子,以及由这些分子所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结构。这些大分子的形成,尤其是生物分子链的形成(如DNA,RNA等),一定伴随着某种大尺度有序的作用,这种作用又是具有相当的空间方向选择性。我们猜想,这种长程作用的基本起源来自于量子相互作用。更确切地说,微观量子相互作用的部分非局域性,可能反映在物理大分子长程有序的规律上。这个猜想,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出可以被验证的预言。
总之,微观粒子不能被看作为常识意义上、具有一定轨道的经典粒子。同样,将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生物系统,看作为时间、空间上孤立的客体,也是不完整的。我们在下面将进一步讨论突破经典物理粒子观的生物学含义。
关于量子物理的解释,在著名科学家玻尔与爱因斯坦之间争论了30多年。这场争论,对加深人们对量子物理的本质的了解,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思想实验,被称为EPR实验,是爱因斯坦及其他两位科学家提出来,验证量子力学的完备性的。这一实验,实际上也是验证量子非局域态的存在性。
考虑由两个微观粒子组成的量子系统,它们的量子态具有某种关联。现让它们向相反方向运动,经过一定时间后,在它们的距离非常大时,对它们的量子态进行同时测量。实验将设计一定的方法,来测定两个粒子的量子态是否相关。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这两个粒子的量子态是相关的。而根据经典物理,两个粒子的相关必须有一个信号在它们之间传递。如果两个粒子相隔很远,在测量的时间间隔中,光也不能从一个粒子传播到达另一个粒子,那么,这两个粒子之间的相关是不可能的。这是EPR实验的总体思想。实验物理学家们经过许多年的努力,不断改进设计方法和测量精度,直到70年代末在法国科学家阿蓝、阿斯贝克领导的一个小组,利用超导等新技术,才获得较有说服力的答案,这距量子物理的诞生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实验结果,量子力学的预言是可信任的,即两个粒子的量子态之间有一种相关,只要粒子的状态不受干扰(测量也是一种干扰),这种相关将始终保持下去。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经典的局域观。这种量子相关与两个粒子的距离无关,是内在的,非局域的,并不需要任何物理信号(如光子)来联系。
经典的局部因果关系,必须被量子非局域的整体观所代替,这一结论具有深刻的意义。广义的非局域性,是指整个世界(宇宙)本质上是一个大系统,其状态是一个整体量子态,由一个整
体波函数来描述。系统内部的任何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在原则上是相关的。当然,这种相关度可能很小,使得人们可以近似地把大系统的总体量子态写成各子系统的量子态的迭加。而各个子系统遵循各自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但人们需要记住,这仅仅是一种近似,而这种近似是有条件地成立,其中包含了量子态的空间局域化的假设。这种假设,在许多情况下是不正确的。例如,在如超导,超流等具有宏观量子效应的系统中,微观客体(电子)的长程有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出现了诸如长程“电子对”等多体耦合态。这种耦合态的出现,揭示了量子态空间局域化假设的局限性。
量子物理中时空非局域性的新规律,正向人们揭示出许多量子物理的崭新现象,这在化学、生物学领域,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例如,对结构性强,内部耦合度高的系统而言,人们需要采用整体量子态的描述。一个非常典型的系统是生命系统,特别是人体系统,其总体的运转与各个子系统(如心脏、手、腿、大脑等,甚至包括非传统意义上的子系统,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的运转息息相关,而各个子系统的运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类系统,我们在研究其物理状态的本质时,有必要从整体的系统观出发,而量子物理,尤其是多体量子态的唯象描述,为整体系统观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量子物理学最精确的数学理论是量子场论,特别是量子电动力学。量子电动力学对微观粒子的物理特性的预言精确度,在所有的物理理论中首屈一指。例如,它预言的电子的自旋,与实验的数据比较,精确到9位有效数字。那么,如此成功的量子电动力学对微观动力学过程是怎样描述的呢?根据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场的作用,可以形象地描绘成微观粒子之间通过交换一些作用子来实现。例如,电磁场的作用是通过交换光子来实现,强作用场的作用是通过交换胶子来实现,等等。光子的静止质量等于零,所以电磁场作用可以传播很远;而质子、中子之间的交换子的静止质量相对很大,所以其强相互作用场的作用范围很小,只局限于原子核内部。虽然光子的静止质量等于零,但光子的物质性,或者说,电磁场的物质性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这个概念是在相对论的质能等价的框架下自然而然的结果。综合起来,从量子场论的观点看,物质场的相互作用过程,等价于粒子(交换子)的发射和接收过程,尽管这种交换子的存在性,尤其是引力子的存在性,仍然是学术讨论的课题。
在量子电动力学对电磁场作用的理论描述中,带电粒子之间交换光子的方式是多样的,这些方式由不同阶的所谓“费曼图”来表述。有意思的是,由高阶费曼图描述的过程,涉及到“虚子”及“真空涨落”等新概念。所谓虚子,即在物理时空中短暂出现的粒子,无法被实际探测到(因此称为虚子),但它们的(多次)出现与湮灭,对正确定量地描述量子场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缺之不行)。由此,物理学家认为,真空不空,真空是时空的一种状态(基态),而粒子的出现是时空的某种激发态,质量、能量、电荷、自旋等,是这种激发态的不同方面的性质。真空会出现自发的对称性破缺,而产生如正副电子、正副质子等共轭粒子。这些粒子可呈现实状,可呈现虚状,但虚实相得益彰,这些虚子对实际事件发生过程的影响却是真实不虚的。
量子物理学为人们认识字宙基本组成,基本规律展示了一片新天地。在最近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正进一步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探讨意识的本质,涌现出一些很有影响的学说。著名的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斯塔普(stapp)将传统的量子理论进行了推广,在他关于意识的学说中提出有关人的三大纲要的概念:体纲要,外界纲要,信念纲要。所谓“体纲要”,是指受大脑支配的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系统;“外界纲要”,是指身体周围环境中存在的有关功能系统。斯塔普认为,首先,人的纲要系统属于稳定的宏观物理系统,可以用宏观物理参量来描述;其次,大脑的动力学过程,本质上是量子生物化学过程,其中涉及到大数量的量子态的迭加,在宏观上由纲要系统的亚温态来表示。斯塔普将纲要系统的事件定义为意识事件,并由此提出,对应于每一意识事件,将有一些量子生物化学事件(例如脑神经元受激发射);反之,对应人体(尤其是有关大脑)的量子生物化学事件,也将产生一定的意识事件,即对人的整体纲要系统状态变化有关的事件。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人的心身系统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的重视。斯塔普的研究,在许多理论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人们普遍发现,对于生命系统,仅仅研究其传统意义上的化学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研究在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精神这一方面,而量子态的宏观迭加所构成的“纲要系统”,包含了精神,包含了“心”的作用,而同时它又是一种物理的客观存在。认识到这种客观存在性,将使人们对一些科学的最新发展的方向,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免疫学的新兴学科之一的心脑免疫学正快速发展,其中所观察研究的大量现象,确认了人的精神意识(斯塔普的纲要系统)对生理免疫系统的宏观可观察到的影响。纲要系统的客观存在性,是认识这种影响的物理基础,它将对人们理解人体免疫作用的机制,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对于人类健康学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正像我们下面将要详细阐述的,在中国传统气功中早就存在着类似于“纲要系统”,但比之更具体、更形象的概念,这就是“气场”。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推想,气场是一种大量子系统量子场迭加的宏观“场”,正如微观子系统的量子场具有物质性一样,宏观量子场,即气场也具有物质性,这种物质性将反映在它演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能量上。但同时,由于量子态的特性,气场又可能具备一些经典物理场所不具备的特性。特别是我们上面所讨论到的“非局域性”,“虚实相间性”,等等。更有意义的是,气场将宏观量子场形象地描述成一定的流体场,对人们研究涉及到人的精神因素在内的现象和变化时,提供了更具体的理论框架。我们认为,这是气场一概念优于较抽象的纲要系统的地方。这一优势,将更得益于近几十年来非线性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非线性场论的发展。这些领域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复杂系统的感性认识。借助于非线性场论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对气场的作用过程可以进行更详细的分析,气场这一概念的科学性也就可能会表现得更清晰。
上一部分,我们着重讨论了量子物理学中微观量子态研究对我们研究精神现象的提示,在这里,我们将研究20世纪下半叶。物理学的另一方面的重要进展,即对非线性系统和非平衡态系统,尤其是对混沌系统及湍流系统的研究,对人们提供的启示。这方面的研究,也属于物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即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
20世纪60年代,物理、气象学家劳任斯(Lorenz)在研究流体的对流系统时发现,即使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能产生非常复杂的动力学行为。这一研究,揭开了非线性研究的序幕,在近几十年中,研究成果倍出。从简单的动力学系统,到复杂的时空混沌系统,甚至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结构的湍流系统,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深入,感性认识在不断丰富。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于象湍流这样的非线性场的一些成功的定量描述,使人们对有序与无序在复杂多变的相互作用中,同时并存,有了具体的确认,为认识更复杂的非线性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特别值得介绍的是有关湍流研究的进展,这也是作者专业研究的领域之一。湍流被认为是20世纪经典物理最困难的课题,原因是湍流涉及到多尺度、多激发度的大量结构之间强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场。传统的研究采用一定的随机场对它进行描述,但实验发现,由于强非线性相互作用,湍流场中存在一些高激发的有序结构。尽管这些结构很少,分布也不规则,但它们对湍流场的整体性质(统计性质),却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从很多方面看,忽视了这些结构,是过去湍流理论不能自洽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人们对这些结构的认识(对它们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对它们的性质刻划,等等),还很不深入,有待继续研究,但由于确认了其存在,对湍流动力学的认识已大大开阔了思路。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湍流场中的高低激发结构具有不同的有序度,但它们的有序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关系;换句话说,复杂的湍流场中存在一种多层次关系,这种关系将不同有序度的湍流结构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尽管湍流场表现得杂乱无章,系统内部各个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表现得很局部,很随机,但作为一个非平衡态系统,其内部存在着物理相互作用,还是确立了系统的一定的整体性质。湍流场的这种层级相似关系,已被最近的实验定量观察所证实。
湍流研究的这些成果,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在湍流研究很长时间内,人们对湍流内部的这种维持整体性的相互作用认识不够。因为环境非常无序,相互作用也表现得杂乱无章,各作用分量会相互抵消,产生的剩余效应也就被忽略。最近理论与实验观察所注意到的湍流场的多层次结构关系,则表明了综合场的存在,而且其作用具有可观的宏观效应。这种多层次结构关系,也可以表述为湍流系统的一定的自组织结构。一般的非平衡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组织结构,这些自组织结构属于系统的整体性质,它们的存在来源于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不管这种相互作用在表面上看上去是多么无规则,或多么微弱,但它们的长期作用有效果,其效果就具体反映在被维持的自组织结构上。这种作用的存在是确切的。它们对于系统的整体特性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非线性科学的发展,正极大地丰富着人们对一些复杂事物的进一步理解。特别是将对多体量子系统中宏观量子现象(包括非局域性,强相关性与整体性,等等)的认识,产生深刻的影响。既然大量经典粒子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非平衡态系统能发展出多层次的有序结构,大数量子粒子系统也同样可能产生特殊的时空有序态。实际上,复杂的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大分子链,生物蛋白质分子团,生物基因分子组,等等,皆可以看作是这种特殊的时空有序态的不同层次的代表。这些时空有序状态,逐渐表现出越来越高级的组织性和功能性,特别是内部相互作用的方向性、持久性、选择性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将在下一章进行总结。
总之,我们认为,20世纪物理学在量子物理学与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的发展,为人们认识复杂的生物世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然而,将它们结合起来,共同来认识生物体、生命体的性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如此,物理学的发展.正明显地在不断摆脱经典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以避免用这些机械的观点来先验地否定一些复杂系统所特殊的现象,干扰阻碍人们对复杂系统、生命系统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量子物理学的发展,首先推动了化学的发展,推动了对复杂化合物的物质结构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人们认识的需要及研究技术水平的提高,则进一步深入到生物世界。这些发展十分自然,因为量子世界的规律与生物世界的现象,何等相近,无怪乎,量子物理的两大发现者之一的物理学家薛定鄂(著名的量子力学的薛定鄂方程的发现者),在发现量子物理的运动规律后的短时间内,就转入研究生命系统,并写下了名著《什么是生命》。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化学系统中生物分子的多功能性、对其变化规律的多重性、对其相互作用过程中信息多层次反馈的规律性,皆有越来越深刻的了解。可以说,经典物理的理论框架与哲学基础,对于认识复杂的生物世界,已明显地表现得越来越不合适。经典物理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也在不断面临着挑战。
量子物理学在宏观世界的应用,理论上采用的是维象的处理方法。一般认为,对宏观体系的波函数进行描述,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光学、电子学、化学等量子效应较明显的领域中,人们一般采用所谓的半经典近似或维象处理,即定义一些宏观的状态场以及这些场的作用规律。这些场与规律的描述,吸取了量子理论的一些重要内容,但更多的是吸取了对宏观系统进行观察所得到的许多实验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料对维象理论不断进行修正。从人们对物质内部的各种相互作用场的描述的不断变化,就可以有所启示。
从现代观点看,所有物质都处在一种相互作用中,这种作用通过某种物质场来传递。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由于它们的带电性,相互作用场是强度较大的电磁(库伦)场;由于原子基本中性(不带电),原子与原子之间,就通过被称为是化学键的作用场进行作用。化学键场应该是一种复合的电磁场,是在原子内部电荷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极化的作用场,其强度远低于库伦场。化学键场这一概念,就是人们发明的一个维象概念,它的应用,大大简化了原子之间及分子之间的作用场的描述。一个特殊的成功是对化学键的分类,如离子键,共价键等,对于描述不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起了有效的指导。具有更复杂结构的生物大分子之间,存在更高层次的复合的化学场的作用,人们一般称之为生物化学场。这种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生物化学场,还是一种电磁作用场,但它具有更多层次的结构和更多层次的功能,目前还在人们的研究之中。由于人们对这种场的性质还缺乏深入的了解,才对生物化学的现象感到费解,也正是如此,人们才把对生命体的功能特性的研究立为当今科学的前沿。
与经典物理学中分子之间的随机碰撞的作用不同,生物化学场具有明显的时空有序性。正像我们上面提到的,这种时空序,来自于量子物理学效应。当气体分子密度小、气体分子结构简单时,微观分子的量子态呈现相对局域化,这就导致了微观分子碰撞运动所造成的极度混乱性,这种混乱无序性是平衡态统计物理学的基础所在。但是,在非平衡态系统中,可以产生量子长程有序。生物化学场也是这样的量子长程有序的作用场。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DNA的双螺旋结构,在沿着DNA链的方向上,作用场非常有序,它们记录了系统的大量的遗传信息。在更高一个层次,DNA链上分成许多基因段,这些基因与蛋白质分子之间有远程的作用,并通过某些生物酶分子来建立与其他基因之间的相对作用。这种生物化学作用场,也具有明显的时空有序性,它导致象基因表达等在特定时间、特定位置发生的生化反应。这些反应普遍具有特殊的时空选择性,对经典物理的机械论形成明显的对照。
一个特殊的生化现象,是生物酶分子对距离很远的生物分子群产生影响,促进其生化反应的速度。这种作用在基因表达的生化反应中被称为调制作用,它在控制、调整生物的功能特性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个现象以及其他许多生化反应的现象,给我们提供几点启示:其一,生物分子的作用场的作用范围,远远大于其本身大小。这是因为,虽然生物分子的作用场会衰减,但由于其结构有序化,其衰减有方向性,在某些方向可能有长程的影响。接受这种可能性,许多生物化学效应就很好理解;其二,被作用体也是具有高度有序化结构的生物分子,而且被作用体在生物化学结构上与作用体可能具有类似性,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特殊的共振作用,将本来很微弱的作用放大,产生宏观可观察到的效应。
生物分子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的特性,也同样存在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生物器官与器官之间。高度有序的特殊生物作用场,对于维持细胞、器官或人体的整体协调、整体功能有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它们强度微弱、似有似无,但它们能保持时间上有序,使其能持续作用;同时也能保持空间有序,使其作用能凝聚。更进一步看整个生命体,尤其是人体,它无疑属于高度有序的多层级的有组织系统。这一系统与其他系统(其他生命体、人体)之间,是否有强度微弱,但宏观长时期效应明显的相互作用呢?如果有,那么说明,人体一定的外在形态,并没有限定其作用范围,而正像蛋白质分子可以远距相互作用一样,人体在空间的作用上不应被局限于人体外形(皮肤)表面,在时间的作用上不应被局限于此时此刻。这种超越身体外形的作用场,与斯塔普的“纲要系统”是否有联系呢?与气功中的外气场,是否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呢?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按照中医气功的理论,人体内部的内气场,对人体的整体(阴阳)功能协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从生物化学的角度看,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组织之间,存在着生物化学场的作用,这是现代西医病理学、药理学的基础。从两者统一的观点看,人体内气场与生物化学场,应该是从不同知识系统来描述的同一事物。不过,对人体而言的内气场,相对于细胞或器官而言却是外气场。内外相对而言。推而言之,人体也像一个细胞一样,在周围激发一个场。此场也许很弱,但它可能有空间方向选择性,同时人体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对他人的场具有一定的有选择性的作用。这就构成人体的外气场。因为,我们认为,人体外气场并不神秘,在对现代科学进行一定的全面剖析之后,其存在性也就不难想象了。
如果说,在细胞的层次,生物化学作用比较明显,那么,在人体的整体协调的层次,以及在涉及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层次,气场这一概念就显得更为恰当。不过,社会气场结构复杂,由于众人的气场相互迭加,作用规律不明显,现象与规律之间的联系表现得似有似无,使人们不容易琢磨。这有待于人们随着对复杂系统不段地加深了解,随着感性认识不断地积累,将这一研究不断深入。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经验定律,对我们的研究会有所提示。对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并用现代科学语言加以描述。例如,“神乃众愿”,表达了众人的共同愿望会形成一个有特殊能量的气场,有产生类似于“神”的作用。对此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而需要进行多方面严格严谨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万事万物皆有气”,此“气”乃是比我们上面所讨论的气场更广泛的概念,可能是对一切相互作用场的概括。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物质(粒子)和场(波)是对事物进行描述的相补的两个方面。气场的存在,对古人来说,是来自于对许多自然现象的总结而归纳出来的,是对物质形态变化规律进行的某种概括。气场是一个唯象的概念,就像引力场一样。引力场的存在,并不是依赖于是否有“引力计”,它的存在也是人们总结了诸如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月亮绕地球运转等等大量的观测事实。目前人们对气场这一概念,尤其对人体外气场的概念,尚有怀疑,也是很平常。就像引力场的发现与被接受需要经历漫长的阶段一样(尽管苹果落地是人们早就熟知的事实),人们对人体外气场这一概念的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上面对现代科学的若干新发展所作的分析来看,现代科学对相互作用场这一概念,不但不陌生,相反,是现代科学的重要基石。但是,人们普遍比较熟悉的场的概念,来自经典物理对场的描述,这对于描述许多复杂系统的作用场,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涉及到大数微观粒子系统的时空有序相互作用,一些明显的量子有序状态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样的场从多个方面看,与气场的概念异曲同工。这里作为“场”这一概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物质间相互作用,并不需要相互接触;同时,作为非经典场,其作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广延性。
人的气场存在,具有大量的来自于对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的观察分析。人类与水,空气,以及食物有直接接触。但影响一个人的发展,一个人类群体的发展的更多的因素,不是直接的,不是明显的,不是通过物质的接触相互作用来达到的。如果单纯依赖物质之间可见的直接接触来理解这些变化,非常牵强附会,对许多现象无法理解,这样的思维方法也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中国传统气功文化中引进气场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整套唯象的理论学说,如阴阳学说,五行生灭变化学说等。这些学说,从某些角度对自然现象进行了唯象的提炼,对人体健康理论以及人类社会结构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气场是中医中药理论,以及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基础概念。这一唯象学概念的生命力,已从中国社会文明史的发展上得到了证明。中华文明的发展虽然也历尽坎坷,但其巨大的包容性使它在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上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达,人类社会的各个个体间,各个层次间,以及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场——气场。由于它的传递,各个事物个体之间才得以保持基本上的平衡(“阴阳”平衡)。
由于气场是对复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唯象的、宏观的、综述性的描述,它与物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场不矛盾。在宏观尺度上,形态最丰富的是电磁相互作用。即使是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类对生物化学、生物体内部以及生命体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的精细过程仍了解甚微,也才需要引进许多唯象的科学概念,如化学键相互作用,基因调制相互作用,等等。这些概念的引进,帮助人们,在对相互作用的精细结构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对作用过程的大体特性进行研究,来解释许多被观测的现象。与此类似,气场可以被看成是人体内部,人体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场的高度抽象,可以被应用于解释许多人体生命运动的现象,解释许多人与人相互作用,人类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引进这些概念,乃是为了最简洁地、最本质地把握复杂事物变化的规律。
对气场的认识理解,将有一个长期的、不断的、渐进的过程。人们对气场的进一步研究,将推动人们目前对物理、化学、生物相互作用场的理解。同样,现代科学对相互作用场,尤其是量子场的一些特性,对人们理解内外气场的性质,也可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正确理解气功现象,理解气功修炼的功理功法,也可能有一定的帮助。例如,个人通过长期修炼,生命体可能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而产生具有特殊能量分布,特殊信息强
度的内气场。另外,生命体(大脑等)经过长期训练,有可能有能力对外气场的结构进行调整、组合,用其产生的特殊高能量场,对其他事物产生可见的力学效应、电磁学效应、化学效应、生物学效应、乃至社会学效应。这就形成人们常说的气功特异功能。究竟是否存在,在什么条件下存在,以什么方式存在,是一个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探讨的问题。我们要避免用已知的经典物理的知识作先验的判断。
由于思维、精神是人体生命的主要活动,其活动产物,即意念,应该成为人体外气场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正是基于这一点,严新气功讲究以德为本,始终注意心态的调整,想法的调整。这样的修炼,重在调整人体外气场的结构,使之与周围的气场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这样,个人的气场溶于大众的气场。生物体都有追求自我完善的愿望。一个气功修炼者不断训练自己的善心善念,他将产生一个符合他人愿望,对他人有利的气场,最终,将接受到同样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气场。气功修炼是一个不断自我训练的过程,最终达到一种高度自觉的境界,自动地从长远的方面着想,从众人的利益出发,站在大自然运动的高度看问题,随时调整自己的想法,将个人的气场与社会的大气场一致,与大自然一致,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在这样理想的状态中,生命体的作用、功能将达到最大的圆满与和谐。在这种修炼中,没有对绝对真理的执著,只有对相对真理的探讨。在修炼和研究中,充分尊重事实,运用科学探讨的态度和科学求真的精神,对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进行善意的思考,开发智慧。这就是作者通过亲身实践所了解的科学的严新气功。